圖為農業科研人員正在對小麥進行人工授粉。
■文/圖 記者 楊 光
目前正是小麥雜交授粉的關鍵時期。疫情給農業科研工作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4月19日上午,在市農科院試驗基地,農業科研人員正在抓緊時機開展小麥人工授粉工作。
當天上午,天氣晴朗,在市農科院小麥試驗田,農業科研人員根據親本間的不同性狀仔細地選擇父本,先將穎殼剪開,促使花粉散開,然后打開已經去雄的母本袋子,授粉完畢后,再將母本的袋子封口,并掛上標注父本、母本品名和授粉日期的標簽。整個過程看似簡單,卻很煩瑣
“我們今年配制了1500多個組合,在試驗田里已經連續工作了半個月。”研究實習員喬冀良告訴記者,每年這個時候是他們的“農忙”時節之一。今年由于疫情,沒有工人幫忙,他們為了完成授粉工作,每天早出晚歸,中午就在地頭吃點方便面充饑。
“試驗基地的小麥選育每年只有一次機會,時間漫長,過程煩瑣。但我們就是在這樣年復一年的工作中,選育出好品種。”副研究員曹燕燕介紹,小麥育種從配制雜交組合到品種審定,再到大面積推廣,至少需要10年時間。經過課題組的不懈努力,漯麥163、漯麥49和漯麥906等8個小麥新品種通過省級或國家審定。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