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安在指導農工播種。
文/圖 記者 陶小敏
10月26日,天下著小雨,記者趕往市農業科學院小麥育種基地,看到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的專家正在田里忙碌,農工根據專家的指導將希望的種子種進農田。
“農業研究是一項周期長、連續性強的工作,播種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廖平安給農工講解完種植要求后告訴記者,農時耽誤不得,他們早上7點多就到小麥育種基地忙碌。
記者注意到,每個農田小格里需要種四種種子。小麥研究所的專家發放種子后,指導農工按要求種好。“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試驗。”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齊雙麗已經在漯河工作4年。她說,農工們很支持他們的研究工作。
郾城區孟廟鎮五里崗村村民王美玲常年在小麥育種基地干活。王美玲說:“小麥研究所的專家跟俺一樣干活,甚至比俺還辛苦,為小麥豐收付出了很多。”
播種已經持續十幾天,廖平安和同事每天早上7點多就到試驗田工作。廖平安告訴記者,種子選育一般需要10年時間。這10年,他和團隊成員天天和土地打交道,不僅需要和農民一樣播種、收割,還需要觀察、記錄小麥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并進行相應的干預,確保最終選出綜合表現優異的種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農業工作者要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廖平安說。
據了解,去年以來,廖平安團隊共有4個小麥新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為我市乃至黃淮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小麥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