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齊國霞
今天是農歷七月初七,也是傳統節日七夕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朝杜牧有詩云:“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這是一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我市民俗文化研究者、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傅勝利說,這個美麗的傳說表達的是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著名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就是根據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改編而成的。
相傳牛郎是南陽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靠哥嫂生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分家后,牛郎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有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在河里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楹?,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美滿幸福。不料天帝得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于是撞斷頭上的角,變成一只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相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荊楚歲時記》里記載:“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巧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因此,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夕節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在河南,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準備供品。供品有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要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餃子、做七碗面條湯。在沁陽、孟州等地,現在還流傳著“七夕”對歌的習俗。種種有趣的七夕習俗為這個節日增添了豐富的色彩,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