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蒿中剛)在10月8日召開的全省深入推進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回頭看”暨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視頻會議上,郾城區作農村戶廁整治經驗介紹,郾城區、召陵區進入全省整治成效較好的前二十名縣區。記者還了解到,在8月19日召開的全國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情況交流座談會上,郾城區作經驗交流。
近年來,郾城區積極探索完善“雙閉環”管護機制,采取三級聯動抓排查、完善機制抓整改的辦法,以廁所整治小切口推動人居環境大改善。
三級聯動抓排查。該區建立“區負總責、部門聯動、鎮(街道)監管、村為主體”摸排機制,采取區級領導聯鎮、區直部門包村、鎮村干部包組的辦法,利用周交辦、月講評工作機制,對全區改廁農戶摸排情況進行通報,確保各類問題第一時間解決。
完善機制抓整改。該區建立了7項制度。一是錯時上門制度。結合村民生活習慣,實行“兩個小時”工作法,即工作專班每天早、晚至少拿出兩個小時,逐戶逐廁進行摸排。二是排查簽字制度。實行誰排查誰簽字、誰跟蹤誰負責,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在肩。三是問題交辦制度。建立全區戶廁改造問題數據庫,實行日報告、日匯總,當天交辦,限期整改。四是結對幫扶制度。全區每個村均安排1家區直單位、1家企業結對幫扶,有效解決農村戶廁摸排工作中缺錢、缺人、缺思路的問題。五是整改勘驗制度。對已整改到位的戶廁,包村干部提出申請,區里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實地驗收簽字。六是公開承諾制度。摸排工作結束后,包村的區直單位干部、鎮干部和村干部簽訂承諾書,向社會公示。七是獎罰關聯制度。發現哪個地方整改不到位,不僅追究屬地責任,還追究聯鎮區級領導干部、包村區直單位責任,倒逼責任落實。
“雙閉環”管理抓長效。針對戶廁損壞報修難、循環利用難、糞污轉運難等問題,該區創新實施“雙閉環”管護機制。一是糞污資源化利用閉環。實行“改廁農戶+吸污車+大三格化糞池+家庭農場、種植合作社、龍頭企業”改廁模式。141個行政村的戶廁糞污發酵后,由專人管理的80輛吸污車轉運至40個“大三格”發酵,經無害化處理后提供給83家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從糞污收集、無害化處理到農田綜合利用的生態循環。目前,全區共培育無公害農產品44個、綠色農產品8個,種植面積達7萬余畝,打造了“郾城蟠棗”“郾城鮮桃”兩個國字號品牌。二是后期管護服務閉環。該區積極探索“數字化+網格化”管護模式,整合各類資金100多萬元,建成1個區級農村戶廁綜合服務中心和7個鎮級服務站,形成“1+7”聯動服務體系,實行定人、定車、定村、定“大三格”、定合作社的“五定”網格工作法。該區投資30萬元建成戶廁管護數字化管理平臺,做到“一戶一檔一碼”,農戶掃碼就能報抽、報修,175名區、鎮、村三級網格管理人員半小時內上門服務,有效解決了重建輕管、管而無效的難題。該區通過戶廁糞污閉環管理,基本改變了夏天蚊蠅亂飛、臭氣熏天的衛生狀況。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