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村圖書室看書。
文/圖 記者 孫 震
初冬時節,臨潁縣巨陵鎮英王村生態蔬菜基地的白蘿卜和紅薯喜獲豐收,幾十名村民分工協作,干得熱火朝天。
“我在這里一天能掙百十塊錢,家里還有一畝地流轉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一年還有不少分紅。”54歲的脫貧監測戶王瑞濤告訴記者。
種植大戶王德釗難掩激動之情:“今年我承包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100畝土地,分批栽種白蘿卜、紅薯、花菜等。合作社負責農技指導、銷售,給的收購價高。今年以來,我收入二十多萬元。”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近年來,英王村秉持“以黨建促發展、以發展強黨建”的理念,強班子、謀實事,干部群眾積極發展特色產業。
2020年10月,在外經商多年的王銀河開始擔任英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兩委”班子成員承諾“發展產業,改變家鄉面貌,帶領鄉親增收致富”,并在承諾書上簽字、摁下紅手印。王銀河告訴記者:“村‘兩委’班子成員摁下的是手印,承諾的是給村民辦實事?;鶎狱h組織強起來,形成干事合力,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英王村黨支部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種植蔬菜和水果的傳統優勢,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土地400多畝,投資800萬元,打造了一個一體化蔬菜、水果種植和倉儲基地,通過村級投資、指導農戶承包和村集體統一收購銷售的模式,既發展特色種植業,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又帶動村民就業和增收。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20年的不足3萬元增長到如今的28萬元。
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村里的環境也在悄然改變。記者走在英王村,一路上花香沁人心脾,一條條干凈的鄉間小道、一排排整齊的鄉村小院映入眼簾,一幅村凈、景美、人和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近年來,英王村立足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堅持將生態保護、人文宜居和美麗鄉村建設緊密融合,投資50多萬元,治理了3處坑塘,修繕改造了王氏宗祠、文化廣場、文化游園,新建了思鄉館、文化長廊等。
走進英王村思鄉館,草鞋、煤油燈、黑白電視機等老物件讓人想起以往的歲月。“這是去年建成的思鄉館。村里建設思鄉館旨在通過一些老物件留住鄉愁,激勵大家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持續奮進。”王銀河介紹。
“我自覺接受村黨支部管理,每天義務打掃村內主干道。”在村委會門前的黨員“雙承諾”公示欄上,65歲的老黨員王保田的承諾引人注目。以前,英王村黨員管理松散,黨員黨性觀念淡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明顯。 該村對黨員實行規范化管理后,黨員的組織紀律性和服務群眾的主動性、自覺性持續增強。該村高標準打造了黨群服務中心、圖書室、黨員活動室等,邀請專家講解法律、農業等知識,每年評選好干部、好黨員、好青年、好媳婦、好妯娌、好婆婆等,樹立社會新風。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英王村黨員干部通過多種形式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近期,他們還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延安、河南安陽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下一步,英王村將以創建‘五星’支部為契機,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吸引更多大學生返鄉創業,利用村里林下資源建設研學基地、親子采摘園、鄉村大食堂等,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奮力在鄉村振興上作示范、樹標桿,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王銀河表示。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